仔豬下痢

仔豬下痢簡介

仔豬下痢可分為病原性、環境性與營養性

環境性需注意場內哺乳豬保溫設備是否完善,產房是否通風良好,氨氣是否過高。營養性則主要出現在換料階段腸胃道適應不良所致。

會造成仔豬下痢的病原眾多,需依照場內發病狀況、臨床症狀等等進行確診。

常見造成仔豬下痢的疾病可分為:

病毒性仔豬下痢呈現”噴發”狀,下痢便較為水樣,場內傳播迅速,目前皆無疫苗可以預防,需依場內狀況考慮是否反飼,並確實做好生物安全防治,以阻斷病原。

  •         傳染性胃腸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
  •         豬流行性下痢(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
  •         豬冠狀病毒(暫譯)Delta-coronavirus
  •         輪狀病毒Rotavirus

細菌性仔豬下痢較為”緩慢”,下痢便則依出血有無分為黃色至紅色黏稠狀,哺乳豬發病檢測中,尤以大腸桿菌為感染大宗、產氣性芽孢梭菌次之。

  •         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         產氣性芽孢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艱困芽孢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         沙門氏菌(Salmonellosis)

寄生蟲性

  •         球蟲(Coccidiosis)

 

大腸桿菌性下痢

大腸桿菌為格蘭氏陰性短桿菌,常見黃色黏稠至水樣下痢,於仔豬出生後至離乳後皆容易爆發,嚴重程度依據不同的型別、毒力因子而有所不同,豬隻常見的致病類型如下:

  • 腸毒素型大腸桿菌(enterotoxigeic E. coli ETEC):分泌熱耐受性腸毒素 (heat-stable enterotoxin; ST)熱敏感性腸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 LT),作用於小腸細胞,進而使體液過度流失造成水樣便。
  • 棲型性大腸桿菌(attaching and effacing  coli, AEEC):利用纖毛F4 (K88), F5 (K99), F6 (987P) 損害腸道絨毛。

 

梭菌性下痢

仔豬梭菌性下痢的病原為C型產氣性芽孢梭菌,為格蘭氏陽性菌,易造成壞死性腸炎而使腸道出血與血樣下痢便。

病菌會經由母豬或染菌仔豬的糞便、芽孢汙染的環境,感染健康仔豬。黏附腸道黏膜上皮細胞後,分泌beta 毒素使細胞壞死脫落,隨後侵襲下方組織進行增殖,並感染其他腸段。此beta 毒素於成豬可藉由胰蛋白酶分解,但新生仔豬攝取的初乳中,會抑制胰蛋白酶作用,避免降解免疫球蛋白。若是仔豬本身即因其他疾病造成腸道黏膜損傷,更容易造成梭菌侵入與增值。

 

 

治療

總的來說,爆發往往造成仔豬嚴重下痢,脫水、離子不平衡因而導致死亡,仔豬腸道損傷的嚴重程度是癒後關鍵,即使病況恢復,但仔豬往往於此時無法獲取足夠母乳,因此本身免疫能力、腸道健康菌叢皆無法有效建立,進而影響後續疫苗使用的成效。

  • 病毒性僅能夠靠支持療法與本身免疫力耐過,預後成效差距大。
  • 細菌性需進行細菌分離,並利用抗微生物藥物敏感性試驗進行投藥,錯誤藥物的使用會惡化病況,並造成抗藥性細菌存於場內,影響其他階段的豬隻。
  • 球蟲可使用適當的球蟲藥進行治療。

 

 

預防

目前僅病毒性下痢無有效疫苗可預防,預防措施仍是最有效益的處置方式:

  • 細菌性疫苗計畫是否施行
  • 球蟲藥的投予是否適當
  • 生物安全的執行是否完備
  • 畜場消毒的規劃是否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