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概述

歷史背景:

非洲豬瘟於1921年於肯亞首次發現,1960年代傳入歐洲後便在各國相繼傳出疫情,2007年起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亦先後淪陷,2018年更擴散至中國大陸,致使亞洲國家紛紛

根據上下游新聞的報導,中國東北的遼寧省在2018年八月初爆發疫情後,迅速蔓延到三千公里外的廣東、福建,連遠在西南端的雲南,連西藏都無法倖免於難。短短半年裡,疫情就遍地開花,而且呈現跳躍式傳播,路徑成謎。

西班牙以高檔伊比利豬出口世界聞名,但該國於1978、1960年也曾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並靠著防諸多防疫作為,與非洲豬瘟奮戰35年後,才成功將非洲豬瘟逐出境內。

 

防疫資訊

海博萊於2019年4月3日於嘉義大學舉辦「非洲豬瘟研討會-西班牙經驗及疫苗研發展望」,西班牙非洲豬瘟專家瑞薇拉博士為大家說明西班牙非洲豬瘟的清除經驗。

  • 合作網路: 田間獸醫應建立合作網路,負責飼養舍的衛生控制、檢體收集與流行病學調查、成為政府與業者的溝通橋樑。
  • 統一試驗標準:政府應成立中央基準實驗室建置統一的試驗,協同地區實驗室進行廣泛性調查試驗,並應協助改善畜場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防止疾病擴散。
  • 立即處置:非洲豬瘟若不幸爆發,感染的豬群應就地立即撲殺,樣本須確實收集以供病毒學與流行病學研究。
  • 徹底執行消毒措施:建立衛生防護區限制人員、動物、產品、飼料與廢棄物任意進出。
  • 補償金:適當地提供爆發豬場合理的補償金以期能將病原限縮在發病豬場內,也是撲滅此一疾病的重要關鍵作為。
  • 監測行動:需仰賴施行最適當的檢驗方式,來提供可信的資料以施行適宜的控制與清除計畫。此外,任何檢測案例都需要注意,根據歐盟控制手冊指出,不應只因一種陽性試驗的結果,而認為疾病陽性,應該要將病毒與抗體的偵測以及流行病學的結果合併討論。

非洲豬瘟疫苗研發

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具有複雜的多層結構,存在超過50種蛋白,因此造成疫苗研發上的困難。經由實驗測試,不活化的病毒顆粒、DNA疫苗等皆無法產生保護力。減毒活毒疫苗是最有潛力的發展模式,但目前仍有引起慢性感染的安全疑慮,此外是否可區別疫苗接種與野外感染(DIVA)亦是發展關鍵。目前仍在搜尋適合生產ASF病毒疫苗的細胞株,但隨著非洲豬瘟病毒的致病機制越發明瞭,更加能夠確認適合剔除的基因以發展最有效的疫苗株。

 

資料來源:

第十一版豬病學

台灣海博萊非洲豬瘟論壇資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