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西班牙經驗_關鍵因素二

西班牙爆發非洲豬瘟時,一開始便出現急性臨床症狀與高死亡率的現象。但在有效控制後,便轉為地區流行性模式,為輕度至亞臨床症狀、死亡率低於5%。Sanchez Botija 教授於 1963 年發表指出,非洲豬瘟病毒可經由壁蝨(Ornithodoris erraticus ) 傳播給豬隻。這種壁蝨常見於西班牙西南地區,為疾病流行與伊比利黑豬野外飼養的區域。

回顧西班牙控制疫情方有許多關鍵行動,尤其建立獸醫田間團隊的合作網路,有效控制疫情擴散等,該團隊負責的任務如下:

  1. 飼養舍的衛生控制
  2. 豬隻檢驗
  3. 流行病學調查
  4. 檢體收集
  5. 屠宰場血清學控制
  6. 流行病學研究
  7. 衛生機構的建立

該計畫使獸醫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疾病狀況,並隨著合作網路間的資訊交換,迅速針對爆發區域執行標準作業流程。此外,配合上動物飼養設施的改善,如建立屏障(阻隔接觸野外動物的機會)、畜場建置屍體放置區、糞便處理區等等,都是有效防止疫情擴散的方式。政府給予爆發場補助或低利率的貸款,協助農民度過危機,如此產官學的三方合作,共同抵禦非洲豬瘟的侵襲。

 

資料來源:

海博萊非洲豬瘟研討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