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生殖與呼吸綜合症(藍耳病) 概述

 

疾病簡介

藍耳病正式名稱為豬生殖與呼吸綜合症(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主要造成母豬繁殖障礙保育豬隻呼吸道疾病。

藍耳病病毒易於突變具有高度基因多樣性,並可躲避與破壞豬隻免疫系統的運作,自1991被分離及確認病原後,已造成全球養豬產業嚴重的經濟損失

藍耳病病毒最初根據基因型,分為歐洲株(第一型)及北美株(第二型),兩株之基因序列相似度低於55%,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ICTV)於2018年正式將其分為兩種不同的病毒,分別為歐洲株的藍耳病病毒1(Betaarterivirus suid 1)北美株藍耳病病毒2(Betaarterivirus suid-2)兩者核酸序列雖高達44%的差異,但已知藍耳病病毒株的致病能力、交叉保護力與基因分型並無直接關係

 

致病機轉

藍耳病病毒由扁桃腺或上呼吸道侵入後,會於淋巴組織進行初次複製,並持續數週的病毒血症,此病毒對肺臟、胎盤及淋巴組織特別具感受性,會在肺臟損害肺泡與巨噬細胞的功能,並引起嚴重的間質性肺炎。

病毒可於懷孕後期(72天之後)感染胎盤,當病毒造成臍帶動脈血管損害後,會造成胎兒缺氧而死亡,然而胎兒受影響的程度不一,全部、部分甚至沒有感染都有可能。恢復的母豬可抵抗同源病毒(同源:百分之百基因完全相符),但遭逢異源野外毒後,仍會再次感染並呈現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

藍耳病的症狀,主要依據5種因素而有所不同:

(1)病毒毒力強弱

(2)初次感染或已感染,陰性場初次感染的嚴重程度明顯較高

(3)感染豬群的週齡。大爆發時,哺乳仔豬死亡率上升。保育豬則以免疫抑制與呼吸道疾病為主

(4)豬場是否有其他的感染病原。常見免疫抑制後,併發其他伺機性病原,如副豬嗜血桿菌、巴斯德桿菌等

(5)豬場飼養規模與管理模式。大規模飼養容易產生密飼,致使場內空氣不流通。而場內是否能夠達成統進統出的管理模式,亦是阻斷疾病擴散的方式之一

種豬臨床症狀包含厭食、發燒(超過40℃)及沉鬱,偶爾可見呼吸抑制及嘔吐,並有可能耳翼、腹部或外陰部輕微發紺。最令人頭痛的繁殖障礙問題,包含公豬精液品質降低,母豬早產、後期流死產、分娩虛弱仔豬或木乃伊胎等。嚴重程度可因飼養規模而有所不同,但通常會持續2-3個月後,才會慢慢地改善分娩表現。若持續引入新母豬的畜場容易再度爆發。

肉豬發病高峰期約為4-10週齡,通常可見離乳仔豬死亡率明顯上升,並繼發其他病原的二次性感染。異源性野外毒感染後,若未使用疫苗,自身產生的免疫力無法有效提供保護力,導致拖長病況或再次爆發呼吸道疾病。

預防治療

飼養管理、生物安全、定期監測與疫苗接種等,是藍耳病控制計畫必須建立的基石,疏忽一項都可能造成疫情再度爆發。一般來說,商業疫苗可提供良好的病毒學和臨床保護力,雖然不一定能夠提供全面保護,但確實可以減少疾病感染與經濟損失。

死毒、次單位的疫苗雖然能誘發抗體,卻無法有效清除病毒。研究指出藍耳病的抗體會約於1.5月達到高峰,但其中具有中和病毒能力的抗體卻不足以有效抵禦病毒。

細胞性免疫仍是對抗藍耳病的主要方式,並需較長的時間來清除感染的細胞長期穩定使用活毒疫苗,可建立場內優勢株,使記憶細胞能快速啟動免疫反應,有效抵擋外源毒株。

 

資料來源>>

深入淺出談藍耳,HIRPA,2018

第十一版豬病學

PRRS from Iowa State University: https://vetmed.iastate.edu/vdpam/FSVD/swine/index-diseases/porcine-reproductive